教科书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桃花源记》一文明确注释:”古时武陵郡位于湖南常德一带。”桃花源始建于晋,初兴于唐,鼎盛于宋,历史上就享有三十五洞天、四十六福地的美誉。千百年来,陶渊明、李白、刘禹锡、苏轼等都在此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文和墨迹,其山水田园之美、寺观亭阁之盛、诗文碑刻之丰、历史传说之奇,举世闻名。
桃花源古镇
桃花源景区坐拥秦溪、秦谷、桃花山、桃源山、五柳湖、桃川万寿宫、桃花源古镇等在内的诸多国内风景名胜,处处美不胜收。
始建于晋、初兴于唐、鼎盛于宋的桃源观(宋时更名为桃川宫),是中国古代四大道教胜地之一。《常德府志》(嘉靖牌)载:“桃川宫,晋人建。”清乾隆十八年(1753),桃源县令屈宜伸曾主持整修。
据记载,唐朝这一时期来过桃花源的历史名家,多达四五十位。有孟浩然、张旭、王昌龄、王维、李白、刘长卿、韩愈、王建、刘禹锡、杜牧、李群玉等,并留下墨宝。
集贤祠以奉祀王维、孟浩然、李白、刘禹锡、韩愈、王安石、苏轼、黄庭坚诸先贤而命名,祠堂正面壁上嵌有清咸丰年间石刻《桃花源记》。
事实上,始建于晋、初兴于唐、鼎盛于宋的桃源观(宋时更名为桃川宫),是全国最大的皇家道场,至今悬挂的“桃川万寿宫”牌匾是为宋徽宗亲笔御赐。
方竹亭
方竹亭修建于明朝万历十八年,距今已经400多年的历史了,是桃花源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原名叫做“桃川八方亭”,后来因为亭后有片独特的方竹而更名为方竹亭。当你漫步轻语于亭内,会发出嗡嗡和鸣。清人唐子木曾惊呼:“方竹亭前万竿竹,夜来时听隔林钟。”
值得一提的是,乾隆本人并没有亲自来到过桃花源,但是他读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后,对这里非常向往,于是圆明园内辟有仿桃花源景致的“武陵春色”,并题诗2首寄寓自己对祖国秀丽名山与美妙传说的向往之情。这两首诗分别是《拟桃花源中人送渔郎出境》、《拟渔郎复至桃花源不复得路》,当地的官员便把这两首诗刻成石碑放在了真正的桃花源里,并修建了一个亭子保护诗碑,取名“御碑亭”。
秦溪河畔吊脚楼群
据介绍,经文化和旅游部批准,由中国报业协会指导、中国旅游报社主办的2018年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中国桃花源与北京故宫、敦煌莫高窟等共同荣膺中国旅游影响力十大文化景区。颁奖典礼现场,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晓峰宣读的中国桃花源的颁奖词为:万亩桃林,落英缤纷,两山一湖,阡陌相通,集田园风光、诗歌文化、农耕文化、养生文化于一体,心中桃花源便是此间桃花源。
陶老先生和桃花源之间的故事就让它继续传颂下去吧。但《桃花源记》却如山涧清泉缓缓浸润着世界华人的心灵。千百年来,中国桃花源这一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休假圣地每年都迎接着络绎不绝的宾客一探秘境。
据悉,由中国山水实景演出创始人梅帅元先生出品的大型溪流漫游实景演出《桃花源记》便选址秦溪,为您艺术化呈现桃花源“此山、此水、此人”宁静的生活点滴,展现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绝美场景和唯美秘境,和您一同敞开心扉,寻梦桃花源。(刘志勇 李宁)
春风浩荡,春草繁茂,一片生机。
春花烂漫,百花盛开。
每一种花都与众不同,它们争奇斗艳,为春天平添了几分诗意。
1.迎春花
清平乐
宋代:赵师侠
纤秾娇小。也解争春早。
占得中央颜色好。装点枝枝新巧。
东皇初到江城。殷勤先去迎春。
乞与黄金腰带,压持红紫纷纷。
迎春花枝条纤弱,花朵娇小,却也懂得争取春光要趁早。她盛开在花圃中央,嫩黄的颜色十分美好,那金钟般的花朵,把条条绿枝打扮得又新又巧。
词句以“纤秾娇小”写迎春之状。以“解争春早”写迎春之神,以“占得中央”写迎春之意,以“颜色好”赞迎春之色,以“枝枝新巧“赞迎春之态,笔法简洁细腻,把小小的迎春花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读后宛然若见。
2.海棠花
春寒
作者:陈与义 (宋)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二月的巴陵,几乎天天都刮风下雨。料峭的春寒还未结束,给园林的花木带来了灾难,叫人担心害怕!
娇嫩的海棠,毫不吝惜鲜红的花朵,挺身独立在寒风冷雨中开放着。
陈与义笔下的海棠雅致孤高,是他流亡时的写照。因此,头两句的“风”“寒”就不仅仅是自然界的风寒,更主要的是社会的风寒——金兵南侵,南宋小朝廷“山河破碎风飘絮”,诗人则“身世浮沉雨打萍”,怎不感到“怯”?
后两句诗人用类似于刻划松、梅、菊、竹的手法来写海棠,说它傲然“独立”于风雨中,哪怕有损于自己美丽的“胭脂色”。海棠的风骨和雅致得到充分的表现。
3.山茶花
山茶
明代:归有光
山茶孕奇质,绿叶凝深浓。
往往开红花,偏在白雪中。
虽具富贵姿,而非妖冶容。
岁寒无后凋,亦自当春风。
吾将定花品.以此拟三公。
梅君特而洁,乃与夷叔同。
山茶花蕴含着奇特的气质,它的叶子凝含着浓浓的深绿,却总是开出鲜艳的红花,还偏偏在皑皑白雪之中。
山茶花虽然具有牡丹一样雍容富贵的姿容,却不似牡丹随风摇曳的轻佻妖冶。(不仅是)岁寒年末时节的花儿没有比它更晚凋谢的,山茶花也是凌寒迎春最早开放的(山茶的花期从春节前后一直开到农历二三月里)。
我要重新评定花的品秩,把它列为花中的三公(古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品秩最尊)。梅花气质奇特而洁身自爱,乃是花中的伯夷叔齐。
山茶花叶子深绿,花儿红艳,盛开时色彩明艳,花姿丰盈,端庄高雅。作者托物言志,表达了对有着高尚道德的人物的无限敬仰之情。
4.桃花
点绛唇·春眺
清代:凌廷堪
青粉墙西,紫骢嘶过垂杨道。
画楼春早,一树桃花笑。
前梦迷离,人远波声小。
年时到,越溪云杳,风雨连天草。
在自已家南面的小山包上有座小小的亭台,在亭台周围已有少许山花开始随意地开放了。春光明媚,山花盛开,所以特地写信邀请好友熊少府你无论如何不管是天晴还是下雨,一定要前来游赏。
你来后,你我朋友二人要随意地开怀畅饮,不要顾惜泥土绿苔弄脏新衣尽情地欣赏游玩,因为一旦错过时机,风雨一过天气虽说晴朗了,但到那时,你我朋友说不定又是你东我西各在天涯,再也难得相聚;或者即使没有你东我西各在天涯,也能再相聚首,但到那时也是春光不待人,早也匆匆的过去了。
此词抒写春日感怀。上片写眼前景色。垂杨道上紫骝嘶过。画楼春早,一树桃花。下片抒怀人之情。前梦迷离,征帆远去。波声渐小。芳草连天,越溪云杳。全词曲折含蓄,和婉工丽。
5、杏花
北陂杏花
北宋: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一、二句写景状物,描绘杏花临水照影之娇媚。首句点明杏花所处地理位置。“陂”,此处是指池塘。一池碧绿的春水环绕着杏树,预示着勃发的生机。“绕”字用 得精巧,既写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势,又写水花之相依相亲。
次句从花与影两个方面写杏花的绰约风姿。满树繁花竞相开放,满池花影摇曳迷离。“妖娆”二字本用于写人,这里移用于杏花,展现了杏花争奇斗妍的照人光彩。一个“各”字,表明在诗人眼中,花与影一样地美艳、多情,一样令人流连忘返、沉迷自失。
三四句议论抒情,褒扬北陂杏花品性之美。这两句对偶精工,托物言志,耐人玩味。“东风吹作雪”,这一笔淋漓地描绘出风吹杏树,落英缤纷,似漫天飞雪,而随波逐流的凄美景象,比喻生动,浮想联翩。
即便是春风轻拂, 娇媚的花儿也不堪吹折,它凋谢了,零落了,这本是让人黯然神伤的。但诗人却偏说它胜过南陌杏花,矜持与自足之意溢于言表。
6、兰花
咏幽兰
清朝:康熙
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香。
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
全诗清新可读,意蕴深沉。
诗从“难隐谷中香”、“无人亦自芳” 两个方面,赞扬幽兰高尚的品德和可贵的情操。这显然是比兴之词,诗人笔下的兰花,正是他所敬慕的人才。
7.樱花
折枝花赠行
唐代:元稹
樱桃花下送君时,一寸春心逐折枝。
别后相思最多处,千株万片绕林垂。
在樱桃树下送别你离开,牵挂之心不能放下,折枝樱花送你;离别后对你的相思之情,如同那在春天里生长的垂柳,千丝万缕,不能自已。
这首诗表达了离别时,诗人对故友的不舍和牵挂之情。
8、牡丹
红牡丹
唐代:王维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红牡丹的绿叶在悄悄地舒展,红牡丹的花色有鲜有暗。面临凋零,牡丹愁肠欲断,请问春光,你可懂得牡丹所想?
这首诗以美人喻花,意境优美,耐人玩味。在用字造句上,更是煞费苦心.以“绿艳”衬托“红衣”,使牡丹显得娇媚动人。作者不明言自己愁春光易逝,愁红颜易衰,而让花儿自愁自哀自伤自叹,真是翻奇出新,别有一番情致。
9.芍药
感芍药花寄正一上人
唐代:白居易
今日阶前红芍药,几花欲老几花新。
开时不解比色相,落后始知如幻身。
空门此去几多地?欲把残花问上人。
今天台阶前的红色芍药,有多少花将要衰老,多少花是刚刚才开的呢?开放的时候尚不领悟,还想要跟别的花比较谁更美,凋落的时候才知道此身只如幻相。像这样离悟道还有多远的距离?我想要拿着残败的花朵请教高僧。
人与人之间常常相互争执、嫉妒、斤斤计较,想要胜过别人,这些其实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到最后大家都是一样,一切终归于无。不如看开一些,不要执著,让心境淡泊平和,安然无虑地度过一生。
10.杜鹃
宣城见杜鹃花
唐代: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在遥远的故乡,曾听过子规鸟凄恻的鸣啼;如今在异乡宣城,又看到盛开的杜鹃花。
子规鸣叫悲啭,使人愁肠寸断。暮春三月鸟鸣花开之时,游子正思念他的故乡三巴。
诗的一、二句,形成自然的对仗,通过“蜀国”对“宣城”、“闻”对“见”、“子规鸟”对“杜鹃花”,时空交错,视听并置,引出花鸟形象,真实地再现了触动乡思的过程。三、四句,分别承接一、二句,进一步渲染浓重的乡思。